水試所研究員發表大蛤人工繁殖技術,最快明年可望上市。(湯雅雯攝)
農委會水試所歷經3年試驗研究,成功覆育大蛤,首創野生大蛤也能大量人工繁殖的養殖技術,目前已有業者接洽技轉,最快明年就可量產上市。
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謝恆毅表示,淺蜊(俗稱大蛤、大殼)是澎湖常見的經濟性大型二枚貝,市價每臺斤約250-320元(10-15粒/臺斤),是目前一般市售如牡蠣、文蛤等食用二枚貝價格的2-5倍。以往野外族羣數量頗豐,由於棲地破壞或過量採捕等原因,目前產量已大不如前。
以臺灣爲例,依據經濟部國貿局的統計及關稅資料顯示,近5年臺灣從國外進口牡蠣、扇貝、乾貝等海鮮,平均總金額高達1897萬美元(約5.7億臺幣),平均總數量高達3598公噸。
在環境友善的養殖趨勢下,大蛤這類「吃素的物種」,專門吃浮游植物,像是微細藻類,綠藻、褐藻等等,比吃葷的養殖魚貝類,不用投餵過多魚粉、動物性飼餌料,相對環保許多,還能創造高經濟價值。
謝恆毅指出,大蛤在臺灣有5個品種,主要分佈在澎湖海域、屏東恆春半島,基隆及金門也有相關分佈記錄,主要棲息在淺海的珊瑚砂與泥底質海域,潮間帶至潮下帶都可發現其蹤跡。
過去野生大蛤很難採,漁民必須等待風平浪靜,利用太陽的反光,拿不鏽鋼的鐵條搓,採集相當不易。如今突破技術門檻,讓過去容易因飼養密度過高、水質有機物含量高,導致大蛤缺氧而死,現在可以在2噸水體中成功育成20萬顆稚貝,產值上看150萬元,最快明年可上市。